售前热线

400-097-8770

添加企业微信扫描二维码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

近日,国家网信办集中发布10起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、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执法典型案例,覆盖科技、医疗、保险、教育等多行业,网页篡改、数据泄露、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、新技术应用未合规评估等四大类问题被集中曝光。这些案例里的“高频坑”,不少企业可能正在踩而不自知。今天就用简洁的方式拆解重点,帮大家快速识别风险、规避处罚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1)

一、案例简述:四类违法违规行为拆解,个个都是“高危雷区”

1. 网页篡改类:漏洞不补+管理缺位,系统“裸奔”引风险

核心问题:网站/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却不修复,叠加管理松懈(如无人值守、未上报),最终被恶意篡改成违法内容。

  • 广东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:办公协作平台遭勒索软件攻击后,企业仅简单重装系统,未修复“任意文件上传漏洞”(该漏洞允许攻击者随意上传恶意文件)。后续攻击者再次利用该漏洞植入木马,将平台登录页面篡改为违法有害信息。最终企业被责令改正、警告,并处罚款。

  • 新疆某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:门户网站及8个子页面突然出现涉赌信息,调查发现是源代码被篡改。事发时系统管理员正在休假,网站处于“无人管理”状态,且企业未建立应急响应机制,未及时上报主管部门。最终被责令改正并警告。

高频风险提示:许多企业认为“网站被黑是小事”,但若被篡改成违法内容(如赌博、色情),不仅面临行政处罚,还可能被追究“未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”的法律责任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2)

2. 数据泄露/窃取类:6起案例均踩“基础防护漏洞”

核心问题:权限管控松散、基础防护措施失效(如弱口令、未设防火墙、端口裸奔),导致数据被轻易窃取或暴露。

  • 山东某医学检验有限公司:内部系统开启“目录浏览”功能(允许用户查看所有目录结构),存在目录遍历、未授权访问漏洞,且未配置防火墙,也未留存网络日志。攻击者通过搜索引擎爬虫轻松爬取敏感检验数据,最终被责令改正、警告并罚款。

  • 重庆某科技公司:汽车租赁“OA信息系统”的3306端口(MySQL数据库默认端口)直接开放在公网,且未设置密码(弱口令漏洞)。攻击者无需破解即可直接访问数据库,数据被先后窃取159次。

  • 广东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:后台系统存在“越权遍历漏洞”(攻击者通过修改URL中的ID参数,就能批量获取其他用户的保单信息),且云防火墙服务过期未续费,未留存操作日志,导致批量客户数据被窃取。

  • 其他3家科技公司:分别因FTP系统允许“匿名访问”(任何人无需账号密码就能上传/下载文件)、内网数据库“私开公网端口”(将内部数据库暴露在互联网上)等问题,导致数据被窃取或暴露,均被责令改正、警告并罚款。

高频风险提示:数据泄露案件中,超80%源于“基础防护不到位”(如弱口令、未设防火墙、端口管理混乱)。企业若只关注业务功能,忽视底层安全,数据泄露几乎是必然结果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3)

3. 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类:违反“最小必要”原则

核心问题:App或线下设备收集个人信息时,超出实际服务需要的范围,且未获用户明确同意。

  •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:运营的App在用户未使用任何功能时,后台自动收集“应用安装/卸载信息”(与App核心功能无关);当用户使用“上传AI头像”功能时,调用非必要的存储权限(本只需访问相册,却获取了整个存储空间的访问权)。这些行为超出“最小必要”范围,被监管部门处罚。

  • 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:线下自动售货机在支付环节“未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”(用户仅需扫码支付,却被强制采集面部数据),且未建立“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”。更严重的是,系统存在SQL注入高危漏洞(攻击者可通过恶意输入窃取数据库信息),最终被责令改正并警告。

高频风险提示:“最小必要”是个人信息保护的“黄金法则”。若企业收集与服务无关的信息(如天气App索要通讯录),或强制获取敏感权限(如支付App要读取短信),不仅违反法律,还会失去用户信任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4)

4. 新技术应用未合规评估类:AI换脸App因“未评估”下架

核心问题:深度合成、生成式AI等新技术应用前,未依法开展安全评估,且合成内容未显著标识,误导公众。

  • 浙江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:运营的深度合成类App(提供视频换脸、图片换脸、照片舞动配音等功能),未按规定开展安全评估就直接上线,且生成的合成内容(如换脸后的视频)未添加显著标识(用户无法分辨是真人还是AI生成)。最终被责令从应用商店下架。

高频风险提示:AI换脸、虚拟主播等新技术火爆背后,若未按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法规评估安全风险(如深度伪造可能被用于诈骗),并明确告知用户“这是AI生成”,企业将面临严厉处罚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5)

二、从执法动向看企业应关注的4大合规重点

国家网信办此次通报的10起案例,释放出清晰信号: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、个人信息保护“三法一条例”(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》)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。

企业需重点关注以下合规方向:

1. 基础网络安全义务必须落地:漏洞修复+应急响应+日志留存

  • 漏洞管理:建立“漏洞发现-修复-验证”闭环,尤其要优先处理“任意文件上传”“弱口令”“未授权访问”等高危漏洞(案例中多数数据泄露/篡改均源于此类漏洞)。

  • 日志留存:网络日志(如访问记录、操作记录)需保存至少6个月,确保安全事件发生后可追溯(案例中多起事故因无日志导致无法定位责任人)。

  • 应急值守:完善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,杜绝“管理员离岗=系统无人管”(如新疆某公司因管理员休假导致篡改事件未及时上报)。安全事件需在24小时内向属地网信部门报告。

2. 数据安全防护不能“流于形式”:从存储到访问全链路管控

  • 基础防护:核心系统(数据库、OA、FTP)禁用“匿名访问”,敏感端口(如3306、21)需设置复杂密码,并启用多因素认证(如密码+短信验证码)。

  • 技术工具:云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(IDS)等安全设备必须有效运行,定期扫描漏洞并更新补丁(案例中多家企业因防火墙过期或未配置导致数据泄露)。

  • 权限管理:落实“最小权限原则”——员工仅能访问与岗位相关的数据,禁止私开公网访问端口、随意拷贝敏感文件(如案例中保险公司的云防火墙过期,员工可能借此泄露数据)。

3. 个人信息收集严守“最小必要”:敏感信息需单独同意

  • 服务相关性:App或线下设备(如自动售货机、摄像头)收集个人信息时,必须与提供的服务直接相关(如导航App索要位置信息合理,但索要通讯录则违规)。

  • 权限控制:禁止“后台偷偷收集”(如案例中App未使用时收集安装/卸载信息)、“强制索要非必要权限”(如支付App要读取短信)。

  • 敏感信息特殊处理:人脸、身份证号、健康数据等“敏感个人信息”需单独弹窗获取用户明确同意,且必须建立“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”(如案例中上海某公司未评估就收集人脸信息,埋下高风险)。

4. 新技术应用“合规评估前置”:AI/深度合成类服务先评估再上线

  • 安全评估:深度合成(AI换脸、图片生成)、生成式AI(自动写作、绘画)等服务,需在上线前按照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完成安全评估(包括内容真实性、数据来源合法性等)。

  • 显著标识:合成内容(如换脸视频、AI生成文章)必须添加“这是AI生成”的显著标识,避免误导公众(如案例中浙江某App未标识导致用户无法区分真假)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6)

三、企业行动建议:别等被罚才后悔,现在就把漏洞补上!

国家网信办的此次通报,本质上是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:网络安全不是“可选投入”,而是“必选合规”。若等到被通报、被罚款(案例中罚款金额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)、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(如数据泄露导致重大损失),损失远超预期。

企业现在就可做三件事:

  1. 全面自查:重点排查网站漏洞(如弱口令、未授权访问)、数据存储权限(如是否开放公网端口)、个人信息收集清单(是否超出服务必要范围)。

  2. 技术加固:部署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,定期更新补丁;对敏感数据(如客户信息、研发资料)加密存储,并限制访问权限。

  3. 制度完善:建立“网络安全应急预案”“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流程”,明确“谁负责、怎么处理、何时上报”,避免“出事没人管”。

国家网信办曝光10起网络安全典型案例:这些"高频坑"企业正在踩,速查避雷!(图7)

记住:合规不是限制发展,而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。避开这些“高频坑”,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