售前热线

400-097-8770

添加企业微信扫描二维码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

一、修法动因:应对变局的法治回应


当数字化浪潮深度渗透社会肌理,网络安全已从技术议题升维为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。自 2017 年《网络安全法》实施以来,我国虽构建起 “三法并行” 的网络法治框架,但面对全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攻击频发、数据泄露规模激增的新挑战,原有的法律责任体系逐渐显现适配性不足。2024 年美国某软件更新错误导致全球多领域系统瘫痪的事件,更凸显了网络供应链安全的脆弱性。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(图1)


在此背景下,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《网络安全法》修正草案应运而生。此次修改并非简单的条款增补,而是基于 “总体国家安全观” 的系统性重构 —— 既衔接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处罚标准,解决此前法律间的落差问题,又针对 AI 时代技术创新与安全风险的矛盾,探索 “发展与安全” 的动态平衡之道。


二、核心突破:法律责任的精准升级


修正草案通过八条修改内容,构建起层次分明、宽严相济的责任体系,其革新亮点集中体现为三大维度:
(一)处罚梯度化:从 “结果追责” 到 “行为追责”

草案对第五十九条的修订颠覆了传统追责逻辑:将现行 “先警告后处罚” 的模式调整为 “行为即罚”,一般性违法行为直接面临 1 万至 5 万元罚款,拒不改正或造成后果的罚款上限从 10 万元提至 50 万元。更具突破性的是设立 “严重后果” 与 “特别严重后果” 双梯度处罚:若发生大量数据泄露或关键设施局部失效,最高可处 200 万元罚款;若导致关键设施主要功能丧失,罚款上限飙升至 1000 万元,负责人追责额度同步提升至 20 万至 100 万元。这种量化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引,避免了过往 “责任认定模糊” 的困境。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(图2)

(二)责任全链条:覆盖设备、服务与运营环节
针对网络供应链安全漏洞,草案新增第六十一条,明确对销售未经认证的关键设备或安全产品的行为,可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或最高 10 万元罚没。同时通过第六十四条构建 “行为 - 后果” 联动追责机制:若产品存在安全缺陷未及时补救、提供黑客工具等行为引发严重后果,均参照 “特别严重情形” 处罚,可吊销执照并关停应用。对关键设施运营者的采购责任也更趋务实,将 “责令停止使用” 改为 “限期改正消除隐患”,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给予企业整改空间。
(三)裁量规范化:平衡惩戒与包容

草案新增第七十二条引入行政处罚裁量基准,对 “主动消除危害”“轻微违法且及时改正” 等情形明确从轻或免罚,这与《行政处罚法》的 “教育与惩戒结合” 原则深度契合。这种制度设计既避免了 “一刀切” 处罚对技术创新的抑制,又通过明确 “红线” 倒逼企业建立常态化合规机制,体现了 “精准监管” 的现代治理思维。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(图3)


三、实践指引:企业合规的转型路径


法律责任的强化本质是对企业合规能力的全面考验,草案为不同主体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:
(一)关键设施运营者:建立 “全生命周期防护”

金融、能源等领域的关键设施运营者需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:一是将安全审查嵌入采购流程,避免使用未经审查的产品服务,防范 1 至 10 倍采购金额的罚款风险;二是每季度开展安全检测评估,留存完整的风险处置记录;三是建立数据泄露应急预案,明确 “百万级用户信息泄露” 等临界值的响应流程,避免触发高额处罚。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(图4)

(二)科技企业:构建 “产品安全责任制”
软硬件服务商需重构研发逻辑:在产品设计阶段嵌入安全认证要求,避免因未经检测销售面临罚没风险;建立漏洞响应机制,对发现的安全缺陷需在 24 小时内启动补救并上报主管部门;平台企业则需升级内容审核系统,对违法信息实现 “发现即处置”,否则将面临最高 1000 万元罚款。
(三)中小企业:借力标准体系降本增效

草案虽强化追责,但配套的国家标准体系已提供支撑:全国信安标委会发布的《软件供应链安全要求》《开源代码评价方法》等标准,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合规路径。企业可通过对标这些标准,优先解决 “网络等级保护”“数据分类分级” 等核心义务,避免陷入 “合规成本过高” 的困境。

法治升级护航数字安全: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的责任重构与合规指引(图5)


四、深远价值:网络治理的中国方案


此次修法的意义远超国内治理范畴:在全球网络安全立法竞赛中,我国既借鉴欧盟《网络弹性法》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思路,又避免其过度严苛对产业的抑制;既吸收新加坡修正案的精细化追责经验,又突出 “总体国家安全观” 的制度特色。这种 “问题导向 + 系统思维” 的立法模式,不仅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底座,更通过明确各方责任边界,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兼具刚性与温度的中国范本。

从实践层面看,草案的落地将推动企业从 “被动合规” 转向 “主动防御”,加速网络安全技术升级与人才培养,最终形成 “法律规范 - 标准支撑 - 产业响应” 的良性生态。当 1000 万元罚款的 “高压线” 与从轻处罚的 “缓冲带” 共同发挥作用,网络空间的法治秩序将更加清晰可感 —— 这正是数字时代 “安全可控、发展有序” 的法治保障要义所在。